因地制宜发展地方文化经济
来源:爱游戏APP手机登录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5-04-30 07:35:24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受知识经济、消费主义和创新理论等多种理论和社会思潮的共同影响,文化经济逐渐兴起和发展。按照美国地理学家阿伦·斯科特(Allen Scott)的观点,当前全球社会网络关系的聚焦点是文化经济活动,地方的特殊性通常是基于每个地方的独特历史和地方文化经济不断生产塑造而成的。伴随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各个地方要在越来越呈现扁平化的全球网络结构中彰显其影响力,各地开始愈发关注和重视文化经济的重要意义,因地制宜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文化经济的发展厚植地方的文化资本,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地方文化经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文化经济与地方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文化经济活动通常深受其所处地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它们不仅反映了地方的特色和身份,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可以为文化经济发展提供独特的素材和灵感,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从生产到消费,文化经济展现了其对地方特色的尊重和弘扬,体现了文化与经济在地方层面的相互作用和融合,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也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可以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表征。文化经济与地方存在协同发展的基础,如何建构出以人为本,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对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对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二)文化经济将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文化经济的兴盛发展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即经济的增长日益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关,文化作为资源、产品、服务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价值,就如同内生技术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价值一样,是一种需要公共资助的内生动力。文化经济意味着一种新的内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其经济贡献远超直接的市场收益。特别要谨防将文化经济与文化投机画等号,将其视为某种“爆款”,从而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泡沫化”和“非理性化”。
在认识文化经济时,尤其是在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新增长战略机遇期,需要一个比简单的市场盈利模式更为开阔的内生经济稳步的增长理论的支撑,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经济所蕴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基本内核。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地方经济主体树立行为规范,为营商环境建设塑造软环境氛围等。地方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是简单的直接相关关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地方的内部聚合,即将地方内部人们积极的精神特性聚合起来,从而为特定地方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同时,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经济很多时候被表征为数字文化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去地化”的特征。但是技术的发展不能让地方成为简单的落地场景,不能忽略了地方的主体性。文化经济发展本身离不开地方的赋能作用,地方在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缺位,只有根植于地方的文化经济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才能让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不竭。
(三)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将建构出独具特色的人地和谐系统。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不仅是和谐人地关系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当文化经济与地方特色和需求紧密结合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人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物质空间与精神文化空间等多个方面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这种耦合不仅增强了地方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促进了社会和谐。在这样的人地关系耦合系统中,文化经济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文化和精神需求,而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和文化创新创意,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对于构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人地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这不仅加深了地方居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还激发了地方创新创意的潜力。通过充分利用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建立基于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地方网络,地方经济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内生动力。只有紧紧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找寻地方文化的特殊性,聚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要素,建立具有信任关系的地方网络,才能不断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地方的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一)“做里子,不做面子”。文化经济与地方的协同发展是将文化深植于地方发展的核心,成为地方发展的内生驱动力,而不仅仅是对外展示的形象,成为某种营销手段,更不是“面子工程”。在文化经济与地方协同发展的视角下,地方需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动力。这意味着政府和相关机构需投资于文化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创新,以此激发地方文化的活力,并促进相关的旅游业、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为城市吸引人才和投资,形成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做筛子,不做筐子”。不能把既有认为好的与文化能搭上边的东西都往文化经济筐子里装,要真正筛选出具备地方特色且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文化特色产品和服务。这就一定要通过市场研究和专家咨询,识别那些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元素,通过精准筛选,确保资源被投入到既能促进文化传承又具有经济潜力的项目上,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文化经济效益。
(三)“做旗子,不做幌子”。真真正正把文化经济作为地方发展的一项旗帜性的工作来抓,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添头。当务之急是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经济价值,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文化经济发展;一方面也要关注文化项目的可持续性,确保文化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去其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
(四)“做链子,不做点子”。要依托地方搭建文化经济价值链,而不是单纯依靠某个创意、某个事件或者某些单个节点来推动发展。在文化经济与地方协同发展过程中,建立文化价值链至关重要。这不仅意味着要连接文化的创意、生产、营销等环节,更要确保文化的每个环节都能产生价值。只有通过组织各类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和从业者的交流活动,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才能最终增强整个文化经济价值链的竞争力。
(一)打造文化产业成为地方支柱性产业路径。这是各地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在许多地方看来就是文化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从2000年国家“十五”规划中首次明白准确地提出“文化产业”以来,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愈发重视。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中,就明白准确地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延续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表述。
尽管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致,但从省到地级市再到县区层面,都开始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从各地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来看,最重要的包含四个方面做法。一是各地方从自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禀赋入手,结合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台支持文化产业相关规划和具体政策。二是推动文化演艺、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复制等民间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扶持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兴业态发展。重点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层次地融合的新兴业态。四是“文化+”战略不断凸显,通过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与经济、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渗透融合,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特色农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二)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传承利用路径。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很多时候变成了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比拼,这在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都、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名村、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等地方的实践中尤为明显。比如,以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为代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之争的案例并不鲜见,李白故里之争、大禹出生地之争、梁祝原发地之争……甚至发生了“一个花木兰五地争抢”的局面,无一不表现出地方迫切期望将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文化经济资本。
从具体实践上看,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传承利用路径下有几种模式供参考:第一种是原生自然式,对地方的依赖程度最高,是在某种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原生地,以在地居民或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第二种是原地浓缩式,则是把散布在某地方的各类文化遗产集中开发成景区或者作为某个景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功能展示区部分,集中呈现该地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华。第三种是集锦荟萃式,将地方及其周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都在某个主题景区内呈现。第四种是主题附生式,围绕某种历史背景和文化主题与特定功能的文化和旅游业态结合,比如旅游演艺等。第五种是数字体验式,伴随着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虚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历史资源与数字呈现形式的结合成为了各地方推动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转化的“标配”,通过虚拟人和“沉浸情境”的互动深化,未来这种模式带来的体验感、参与感、环境感也在不断升级。
(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如果一个地方文化特征不那么突出,没有响亮的文化品牌,往往选择“特色+文化”的方式作为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路径。因此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见由“某某文化”派生出的“某某文化产业”。这种特色文化产业在许多人看来是最接地气的,有学者将其视为某一民族和区域中的“草根文化产业”,包括特色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戏剧演艺、节庆会展和健身运动和基于本土文化遗产资源题材的影视产业、动漫产业、出版产业及与此关联的特色文化饮食、酒文化和茶文化产业等都可以涵盖。
《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特色文化产业正名,明确了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从七大重点任务中能够正常的看到,当前主要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包括:1.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2.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带;3.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4.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5.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6.培育特色文化品牌;7.促进特色文化产品交易。
(四)文化赋能城乡统筹提升发展路径。首先,从全域层面利用特色IP引领地方发展。不断加大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推动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特色地域文化进行区域文化品牌营销,构建特色文化传播体系,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业态,加强传播载体建设。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地方生产生活各方面。
其次,推动文化引导的城市更新战略。一是优化历史遗产利用,将有形和无形的历史遗产作为文化经济的重要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二是创新驱动,打造多元化产业ECO,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传统思维模式,而应积极开拓创新,加强文化经济新产业的培育。三是促进产业融合,构建智力支撑体系,在处理新旧产业的关系方面,需要优化环境,营造有利于文化经济发展的产业氛围。
再次,促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一是加强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各地培育和引进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乡村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等发展,鼓励别的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文化产业。二是统筹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各地方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相结合。三是因地制宜地利用艺术改变乡村,促进乡村振兴,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真实的情况,采取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措施。开展艺术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当地村民的艺术素质和创作能力。
(五)数字文化产业和地方营造协同发展路径。按照原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官方定义:数字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慢慢的变成了许多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核心业态。
对此,本文提出了“文化本位”的地方文化经济发展路径,这里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城市数字文化产业与地方营造的协同发展,还是为突破数字信息化可能强化的“中心—边缘”结构,实现少部分要素优势型城市与广大资源优势型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第一步,进行城市类型特征判定,突破现有“中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二分法”,按照城市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优势禀赋,划分但不拘泥于“发展要素优势型城市”与“文化资源优势型城市”。
第二步,发展路径范式选择,在结合文化数字产业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道路基础上,对有条件实现文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要素优势型城市,优先选择产业集聚的规范范式,从生产端与消费端实现数字文化产业与地方营造的协同发展;对于广大文化资源优势型城市,应用现存技术助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
第三步,文化价值识别共创,在文化本位范式指导下对地方文化价值予以精确识别,要素优势型城市利用数字文化产业平台化发展方式,通过建设虚拟文化产业集群,来实现文化数据创新创意与支撑城市文化资源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关联等产业链分工,带动支撑城市更多参与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下的文化数字产业化链条中;同时利用广大文化资源优势型城市依托自身历史背景和文化和特色文化资源,搭建“数字文化基因库”,关联“数据超市”,实现文化数字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
①戴俊骋.文化经济与地方协同发展:意义、路径与建议[C].文化经济前沿课[A].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84-102.
③齐勇锋,吴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5):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