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棍竹棍藤棍到金属棍 一根金箍棒的72变
来源:爱游戏APP手机登录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4-03-16 20:40:33
择一事终一世——以主演绍剧最具代表性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蜚声海内外的“绍剧宗师”六龄童,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六龄童是浙江绍兴人,本名章宗义,是“章氏猴戏”创始人。2024年是六龄童100周年诞辰,为了纪念他,他的儿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以一部书写下了六龄童与戏曲交织的一生。这本名为《金猴宗师:我的猴王父亲六龄童》(以下简称《金猴宗师》)的新书,日前由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六龄童六岁从艺,因此得名六龄童。后来因为倒嗓,不得已专攻武生,这也为六龄童打开了猴戏的大门。
1947年底,由七龄童自编自导,六龄童主演的绍剧《西游记》36本连台本戏在上海老闸大戏楼上演。本是为了营生而推出的新剧目,却促成了“章氏猴戏”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七龄童编剧、六龄童主演了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部作品的风靡,彻底改变了六龄童的一生,“章式猴戏”由此声名鹊起。
“章氏猴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六小龄童曾祖父章廷椿是第一代“猴王”,第二代“猴王”是他的祖父章益生,第三代“猴王”是他的父亲六龄童、二哥小六龄童及堂兄七小龄童、小七龄童。他自己已是第四代,但每一代人的倾情投入,让猴戏得以代代传承,精益求精。而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播出,“猴戏”也赢得了全国人民甚至海外观众的喜爱。
章氏数代人,围绕“猴戏”的探索、传承,诞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跟着《钱江晚报》听听他怎么说——
六小龄童: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2016年,也是农历猴年,我父亲是2014年去世的,后来,我看到观众对《西游记》的爱,对我们家族几代人表演孙悟空的支持,就觉得应该把我父亲——“章式猴戏”创始人的一生记录下来。读了很多父亲的回忆文章以及别人写他的专著后,我想应该静下心来,把这段特殊的经历写下来。
潮新闻·钱江晚报:您父亲和大伯其实在1948年因为《济公传》实在演不下去,才开启了“猴戏”之路,您怎么样看待这次“转型”?
六小龄童:《济公传》这种传统演法,当时观众看多了可能有点腻,新的创作一定要有新的手法,去吸引那个时代的观众。他们就考虑换个剧换个新演法,当时观众喜爱《西游记》的故事。于是他们就想如何用绍剧的表演方式,让《西游记》生根发芽。因为绍剧之前是没有系统的“猴戏”演法,他们兄弟就创立了绍剧的“猴戏”表演艺术,从写本子到表演,一直在改进创新,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其中不断地改编、借鉴、学习以京剧为代表的国粹戏曲,各个剧种的“猴戏”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章式猴戏”。用父亲的话说,绍剧是根是源,“猴戏”要集各家之长。我父亲一生没有正式拜师,但是他说“人皆我师”,各种剧好的地方他都要去观摩学习。
六小龄童:影响最大的肯定是戏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前他只是在舞台上表演,观众最多也就一两千人,但是电影放映之后,上世纪60年代时就创下了收视或者说票房纪录。改革开放后重新放映这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收获了很多观众,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看。我父亲对此印象非常深刻,他认为好的传媒,能够让好的艺术,长时间地传承。
我当年拍电视剧《西游记》,央视同意让我出演中国电视荧屏上第一个孙悟空形象时,父亲对我丝毫没有保留地讲了他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还有就是“章式猴戏”表演艺术中的精华——135胶卷拍的各种造型的动作一个一个拍下来。他跟我说:“这些都是素材,最后你要根据杨洁导演的要求,刻画荧屏上的美猴王。”我现在还保留了很多父亲给我拍的孙悟空的图片,这本书里也加入了很多珍贵图片。
潮新闻·钱江晚报:您父亲在“猴戏”中的创新,也被您在学艺中都传承了下来,您怎样看待他这些“发明创造”?
六小龄童:我父亲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毕生追求的事业,在生活中,他三句话就能拐到“猴戏”上。从父亲身上我们能看到,“择一事,终一生”,把自己钟爱的‘猴戏’做到极致。我们从观察真猴子,到艺术处理成为‘猴戏’,最终化为孙悟空这个艺术人物。绍剧中孙悟空的脸谱、服饰、金箍棒的色彩、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有父亲的独到之处。这一点我觉得我终生都学不完。
拿孙悟空的金箍棒来说,我的曾祖父用的是木头做的金箍棒,我的祖父用的是竹子做的,我的父亲用的是藤棍,我在电视上用的是金属的,这既是传承也算是创新。
六小龄童:我们兄弟姐妹在父亲的戏曲中都扮演过小猴子,父亲很会观察孩子,哪个有条件能从事戏曲行业,父亲都能观察出来。我父亲当时就选中了我的二哥小六龄童,他既有天赋也喜欢戏,更好学,父亲全身心地教养他,如果当年不是我二哥得了绝症去世(小六龄童被《中国戏剧艺术家辞典》誉为戏曲小神童,16岁因病去世),我就不会从事“猴戏”艺术的表演。
平时在家,我父亲并没有给我们那种“你们必须听我”的感觉,但我和他也会有些分歧。比如当时《西游记》还在边播边拍,大家认可了我演的孙悟空。我父亲说,很多朋友跟他开玩笑,‘以前说六小龄童是六龄童的儿子,现在得说六龄童是六小龄童的爸爸了’,其实他心里还是挺高兴的。但我当时就有个想法,我爱上了影视表演,想从当时的浙江昆剧团调到北京的电影厂或者电视台从事影视表演。
我父亲觉得这样我会丢掉戏曲的精华,家里就没有传承人了。通过很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他慢慢地理解我的想法,也支持了我的一些观点。我跟父亲说,我从事影视表演,但“猴戏”戏曲这块不会放弃,还会有更大的媒体平台来推广绍剧“猴戏”,这打动了父亲。父亲后来跟我昆剧团的老师沟通交流,把我从浙江昆剧团调了出来。
潮新闻·钱江晚报:您有没有想过,假如父亲不从事戏曲工作,您会从事什么职业?
六小龄童:纵观我父亲的一生,我已经想象不出来他不从事猴戏艺术还能干什么。他好像真没有别的爱好,他的一生就是奉献给舞台。
六小龄童:我女儿并没有从事戏曲表演,她有她自己的爱好,我也没有给她什么大建议。我觉得还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爱好和他自身的条件,家长只能是在这方面提供相关建议,终究是要孩子们自己决定。其实只要自己过得健康快乐开心,这就挺好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